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概况  科学研究  研究人员  学术交流  开放基金  研究动态 
站内搜索:
 
  学术交流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我校欧洲研究中心、贝宁研究中心代表参加全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19年学术年会

日期:2019/12/31 作者: 点击:[]

2019年12月29日-30日,全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19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召开。这是教育部自2011年启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来自全国158所高校的400多家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会。我校欧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余元玲博士、中欧人文交流研究所李洪秀教授、欧洲艺术与设计研究所胡术老师和贝宁研究中心漆亿主任参加了此次年会,并分别加入了四个分论坛的交流。

29日上午举行了学术年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主持。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主任刘锦出席年会并讲话。刘锦司长指出,自2012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设立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目前已基本覆盖联合国各正式成员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备案中心在扩大建设规模、丰富成果产出、拓展交流平台和完善运作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转型重塑缓慢等问题。刘锦司长强调,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将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这不仅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的需要,也是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提升自身建设、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加强互学互鉴沟通交流的需要。刘锦司长希望,各高校第一要有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与现实需求对接,更精准地与发展期待对接,持续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服务政策制定,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咨政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第二要更注重研究梯队的培养力度,探索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密切度、健全用好“旋转门”机制。第三要更加突出特色发展理念,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树立起优势互补发展的意识。各研究团队要紧紧抓住所在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团队研究特长,鼓励研究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打造核心产品和团队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第四要建设更加广泛的共建共享平台,国内高校之间、国内高校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之间都要加强务实合作,研究者应当以更加宽广的胸襟,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态度,共同搭建造福世界的研究成果共享平台。刘锦司长充分肯定了本次年会在回顾已有成果和展望未来规划方面的重要意义,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年会提供的宝贵交流平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上外以“诠释世界,成就未来”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发挥外国语言文学和政治学学科优势,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促进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协同,助力构建中国的国别和区域全球知识体系、提升中国的对外话语能力,培养扎根中华大地、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服务治国理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姜锋书记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服务国家大局、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创新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希望通过举办本次学术年会,通过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协同,上海外国语大学能够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治国理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总结分析了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学术界在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各自特点,结合自身研究经历,阐述了新时代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使命与挑战,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提升我国外交的现代化水平,是贯彻十九届四中“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冯绍雷教授呼吁,把国际关系与地区国别研究作为一个一级学科来加以管理和发展,以适应当前需求。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洁勉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在当前新一轮咨政服务的热潮中,国别和区域研究增加了实践努力和实践自觉,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中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在发展进程中,正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理性认识和理论自觉,探索和把握咨政服务规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更大的贡献。杨洁勉教授强调,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咨政服务方面,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关键,要夯实人才基础和积累专业知识、培养领军人才和促进裂变聚变、加强战略思维和完善顶层设计、抓住实践机遇和增强虚拟参与。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在回顾了西北大学历史并交流了西北大学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以西北大学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及合作平台建设领域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例,解读了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及推进全方位改革开放进程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29日下午,参会学者分别在以“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咨政服务”“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探讨” “国别和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交流”“国别和区域研究特色人才培养探索”为主题的四个分论坛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咨政服务”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结合自己所在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交流了如何结合高校特点,对接国家需求,撰写咨政报告,服务决策咨询需要;从人才培养和人员聘用、智库定位、选题、国际交流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在“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探讨”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就国别和区域研究概念范畴与学科体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结合实际介绍了本单位的经验和困惑,对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研究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达成“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一项伟大的探索性的事业”的共识。专家们的主要观点和建议还包括:国别和区域研究不能“等、靠、要”,而要主动去争取项目经费,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决策咨询项目之中;国别与区域研究要借“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机遇,力争把国别与区域研究增列为一级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要具有全球化视野,避免单向度交流,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别研究重点是围绕对象国的国情和舆情展开,重视中国与对象国的关系研究,加强学科人才队伍的培养等等。“国别和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交流”分论坛由云南大学副校长、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教授担任论坛主持。来自8所高校共9位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的专家代表作了主题报告。报告的内容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不同地区的热点问题与研究现状和策略的介绍与梳理,如南亚、中亚、朝鲜半岛、东北亚、波兰、日本、德国、越南、“一带一路”等等;另一类主要聚焦国别研究的方法论展开,如田野调查的方法与路径、学术品牌项目建设及其成效、中国形象的异国建构策略、传统语言学科研究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等。在“国别和区域研究特色人才培养探索”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围绕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等,就“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模式”及“国际组织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两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探讨了如何培养既有国家民族情怀,又能面向世界的高层次国别和区域研究特色人才的问题。

12月30日上午举行的大使论坛邀请了中国前驻古巴、智利、厄瓜多尔大使刘玉琴,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前驻捷克、罗马尼亚大使霍玉珍,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研究员宫小生围绕地区热点问题与国别和区域研究展开讨论。刘玉琴大使以详实的数据介绍了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以及中拉关系从悠久到陌生直至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密切的演变过程,并向从事拉美国别区域研究的同志提出了自己殷切的期望。霍玉珍大使回顾了中东欧包括希腊在内最早同中国建交的八个国家的社会及政治体制演变,指出国别区域研究要强调政治性,强调独创性,强调国别区域研究工作者与机关、企业和媒体之间的合作,强调专报和要报之间的结合,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发挥高校研究、智库研究和政府的各自优势,使区域国别研究更上一层楼,真正为国家总体重大战略服务。宫小生大使从自己担任外交官的经历出发,交流了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国家外交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其自身对于中东问题的研究,对中东的局势进行了分析。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主持大使论坛。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致闭幕词。他总结了会议取得的成果,指出高校在为治国理政献计献策、提供智识服务、培养国别区域和国际组织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以本次学术年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国别和区域研究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探索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为国别和区域知识供给与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扬州大学副校长俞洪亮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郭树勇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峻教授,浙江树人学院白俄罗斯研究中心徐绪卿教授作为分论坛代表在年会闭幕式上对分论坛研讨情况作了汇报交流。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处长舒刚波主持年会闭幕式并做会议总结。舒处长在总结中对2020年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他指出:(一)教育部将加强对各研究中心的评估,以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各研究中心要对照指标体系进行合理化调整和建设;(二)教育部将对国别与区域研究加强扶持力度,力争达到精准扶持的最佳效果;(三)各研究中心要加强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促进平台相互交流;(四)各研究中心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教育部也将通过开展更多政策法规及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汇编更多有价值的资料等措施推动国别与区域研究平台整体能力水平的提升。

此次会议规模空前、规格较高、信息量大,受到相关高校及媒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校两个备案中心与其它高校类似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新的一年我们亟需在特色化、专业化和实体化建设方面不断努力,提升中心研究水平和能力,产出更多科研成果,进一步扩大中心影响力,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即将开展的评估和验收。

上一条:黄承锋副校长参加“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 下一条:我校欧洲研究中心教师参加2019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论坛

关闭

重庆交通大学 | 国际教育学院 | 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 | 西部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Copyright © 2016 by nsrijrc.cqj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交通大学-新丝绸之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Email: silkroad@cqjtu.edu.cn 电话:023-6278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