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是加快构建国际传播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应履行好国际传播主体责任,以迭代升级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为契机,充分利用国际通道交会点和城市交通立体化的特色优势,打造同重庆城市国际形象相匹配的国际传播品牌,助推国际传播话语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以国际通道优势打造城市形象展示平台。在“2024年丝绸之路电视共同体高峰论坛”开幕式上,重庆提出将积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全面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重庆声音。一是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交会点优势。在组织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开展跨境运输的同时,打造重庆城市形象的国际展示平台,将国际通道交会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宣传优势,让国际通道成为推动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二是将国际通道交通运输设备设施打造为传播载体。通过对列车或集装箱外观进行装饰,安装移动媒体设备等方式,将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打造成为传播媒介,助力构建多元化、立体式国际传播体系。三是创新通道沿线国家国际传播合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通道沿线国家民众文化偏好,学习借鉴沿线国家优秀文化成果,从重庆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与通道沿线国家文化的契合点,运用国际通道沿线国家民众可接受的形式,将重庆城市形象进行展示,激活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
以立体交通优势聚合特色文旅传播流量。重庆的地形地貌独特,城市依山傍水、建筑错落有致、路网立体综合。“8D魔幻之城”的城市景观能够给国际游客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立体”的交通形象能够给国际游客提供不一样的通行体验,要发挥独特的立体交通优势,构建重庆城市体验新模式。一是推动交通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发挥综合立体交通的优势,着力构建全域旅游交通体系,链接全市精品旅游资源,串联解放碑、洪崖洞、大剧院、十八梯、磁器口等重庆热门旅游景点,拓展旅游线路交通模式,扩大旅游消费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发挥文化和旅游独特作用,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深度了解重庆。二是提供水、路、桥、轨一体化旅游服务。根据重庆立体交通的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游客体验线路,规划多种交通形式无缝换乘的一体化旅游模式。体验线路的规划应考虑将两江水道、盘山公路、穿山隧道、复杂立交、各类桥梁、过江索道及轨道交通纳入其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的目光。三是打造立体化重庆城市观景体验。充分利用重庆山地优势,打造空中、山顶、桥面、地面等不同角度的观景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感受重庆山水人文景观,回应重庆发展低空经济的要求,开发符合重庆山地特点、用于低空旅游的航空器,为国际游客提供低空飞行体验,抢占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建设桥梁观景平台,在朝天门大桥、菜园坝大桥等拱桥顶端设置360度观景平台,提升苏家坝观景平台、八桥叠翠观景平台、轻轨穿楼观景平台等现有观景平台的国际化水平,吸引国际游客前来驻足观赏,多维塑造重庆城市形象。
以交通文化优势促进城市国际传播。充分开发重庆特色交通资源,创新重庆城市传播形式,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一是利用特色交通载体创新国际传播形态。在运用现有媒体矩阵和传播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平台作用,会同文旅部门、公交公司、轨道交通公司和出租车公司,共同打造基于特色交通的重庆城市“移动体验馆”,在交通工具上设置先进的国际传播终端,使城市宣传“一路行”,让国际游客能够全方位、立体化体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三是利用特色交通话语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利用重庆特色交通优势,积极搭建全球交通类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在国际会议、国际组织活动中进行议题设置。积极在重庆主办交通类学术会议,提高重庆在交通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以交通为媒介,促进国际交流,借助重庆“桥都”“隧都”等城市名片充分展示重庆城市形象。三是利用效字技术强化特色交通主题宣传。一方面,运用AR、VR、AI等数字技术,将重庆特色交通形式制作成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多条虚拟线路,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国际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重庆魔幻立体之城的魅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交通博物馆,展示重庆交通的发展历史和成就,放大重庆特色交通文化优势,让重庆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向重庆。
(作者:王现兵 黄承锋,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3NDYB29成果)
重庆日报:https://m.cqrb.cn/paper/cqrb/202502/17/content_484237.html